“这是一部令人惊骇的小说,有一种道破天机的意味”。这部书写了一个医药学研究生池大为在省卫生厅职务的起起落落,其中的勾心斗角、世态炎凉让我这个未曾有过求职经历的学生大受震撼。我一直在想,社会职场真的如此吗?如此黑暗,如此污浊,真的不能像《爱莲说》中那样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吗?在一定程度上,这本书告诉了我这个答案,即不能,如果你想保持知识分子的清高,不去低三下四,不去谄媚屈膝,最终是会被生活所压倒的。
在池大为保持这一份知识分子的清高后,职位一度到达谷底,而在池大为终于突破了自己心理底线后,反而节节高升,最终成为了卫生局厅长。书中对于池大为这一心理的转变有着详细而完整的描写,但在我们读完整本书后,我反而更担心一个问题,“我该怎么办”?如果我以后遭遇池大为这样的经历,是否能一直保持初心不变,绝不屈服于权力和金钱?我是否能学会官场的“艺术”,从而到达我能到达的职位顶峰?而且这真的是我愿意的吗?
宋代大儒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高中的班训,一直以来也是我心中读书人的准则。我认为,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所以在小说开篇,池大为父亲留下的那本《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克己复礼,万世师表”的孔子、“舍生取义,信善性善”的孟子、“忠而见逐,情何以堪”的屈原、“成一家言,重于泰山”的司马迁、“内不愧心,外不负俗”的嵇康、“富贵烟云,采菊亦乐”的陶渊明、“笑傲王侯,空怀壮气”的李白、“耿耿星河,天下千秋”的杜甫,“君子之风,流泽千古”的苏东坡、“虽死何惧,丹心汗青”的文天祥、“圣哉忍者,踏雪无痕”的曹雪芹,“肩承社稷,肝胆昆仑”的谭嗣同成为了在此后的情节中我心心念念的十二个人,我希望父亲对于池大为的影响更够让他在此后纷繁芜杂的职场、重压之下的生活中坚守这份知识分子的良心。池大为同样如此,现实中有很多不动声色的力量笼着在他身上,推动着他去走上那条谄媚屈膝的道路,似乎是无可抗拒的,但他仍然认为,哪怕孤独,哪怕冷落,他也要走自己认定的道路,因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
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推动,我才逐渐发现生活从来不是一件易事。当妻子的职务成为问题,孩子上学成为问题,房子,车子都压在身上的时候,那一刻还会想起这十二个人吗?或许不会吧。历史渺渺烟云,池大为不过只是一个普通的研究生,他终其一生能做些什么呢。他不过在办公室里读读报纸,做些杂活,每天在心里叹息这生存的重压,可他能做的也只是叹息。
可是重压之下,怎么能不改变呢?
当本是平起平坐的丁小槐晋升之后,当原本不如自己的人通过这条池大为认为腐臭的路获得了高于他自己的回报时,金钱和权力对于精神价值的败坏开始显现。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曾高调提出自己的意见,却被打压至此。他开始明白,没有身份而想拥有自尊,那不可能。也不要幻想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和公共资源的人,就应该代表了公平正义,有时候他们自己说的话自己都不信。本来池大为还尚可用坚守和牺牲来“宽慰”自己,可当牺牲和坚守都只是一种说法的时候,牺牲就变得意义暧昧了。池大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被雪藏之后,终于体会到了所谓知识分子的苦痛,对于他来说,最不能承受的就是没有什么东西需要他来承受。于是,他开始明白人生并没有什么最好的选择,任何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全部的问题仅仅在于自己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从此,池大为在官场之路上开始“觉醒”了。
他开始相信抓到手里的就是全部的真实,抓住一切机会去打开向上的大门。“道理是假的,利益是真的”成为了他新的座右铭。后来的池大为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房子,车子,甚至得到了厅长的职位,开始了他“如鱼得水”的日子。
原本的小说便可以到此为止了。可小说的最后,池局长去山上父亲的坟前祭拜让我心中为之一动。池大为的父亲不愿违背本心,做了个良医,造福了三山坳的村民。而池大为违背了本心,成为了卫生局的厅长,可他上位后做了什么,是宣布厅里的财政赤字,是给久疾的村民们治病,是大幅度改良省里的卫生水平……由此看来,池大为是个好厅长,在他成为厅长后,造福了更多的人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在小说结尾,那十二个人的身影浮现在我的眼前,或许也浮现在池大为的眼前。那亘古吹动的风将一直吹拂下去,在风的上面,群星闪烁,深不可测。
这篇小说是让我寻味深长的,甚至是让我后怕的。在书中,既是经济结构又是意识形态的市场,最终消解了终极,消解了知识分子。难道知识分子从今往后就不复存在了吗?知识分子难道只能存在于理想国或伊甸园中吗?从古至今几千年来,在孔子感召下很少选择退守自我空间的知识分子们似乎在当今社会一瞬间把世界丢下了,只留下了浅薄的自我。好像我们在这个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社会上,杀死了“孔子”,泯灭掉了“大同之国”,毁坏了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同样杀死了这一阶层,然后美其名曰这是一种“物竞天择”,是一种历史必然。
“从来如此,便对么?”写到这,鲁迅的这句话突然涌现在脑海里,或许不太恰当,这也许也是一种“吃人的流水宴席”,但当这种社会现象成为主流时,我们便要去随波逐流,成为名利场中的浊浪之水吗?在这种官场中,何以保持“世人皆醉我独醒”呢?
如何保持一份知识分子的良心,我对此不得而知。在这个时代,我们遇到了精神上的严峻挑战,我们需要承认这一点,而且我们没有足够强健的精神力量来回应这种所谓的世道,在不觉中,就被打败了,缴械投降了。我们很难承受生活的重压,仅在阅读之后,便可以意识到这一点,屈服于生活难道是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吗?应该这样说,这是大多数人的局限性。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如池大为这般失去了自我根基的人有多少呢?他们解放了自己,却陷入了万劫不复的精神绝地。
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如何回应这些时代命题。《沧浪之水》提出了问题,却没有给出答案。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或许淹没在历史的流沙中无人知晓与铭记,可在今天,他们仍然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的脊梁”。知识分子倘若称不上“中国的脊梁”,便也称不上知识分子一称了。良知和责任感是知识分子在人格上的自我命名,当这种温良消解殆尽,知识分子也不复存在了。我想,知识分子总需要一处作为落脚点,那么这个点应该是人民。知识分子出身于人民,也应将服务于人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将继续继承下去,成为知识分子的信条。
写道这里,我想起我姐曾告诉我的话,“我现在也像那些资格较老的人一样了,我成为了当初最讨厌的人”。当初,我坐在车后座上听到这话心里一颤,因为无论怎样我心里还是有着那份辜鸿铭老先生说的温良,有着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抱负。无论将来是像池大为父亲那样恪守知识分子的传统,还是像池大为一样违背本心,我希望所做之事仍然要益于百姓。这样说,或许颇有些“曲线知识分子”的意味,可像池大为一样成为一个真正对人民有益的厅长怕也难许多.
千百年前,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长吟对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一番对白,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已死,孔子何哉?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何去何从呢?也许当看我们这一代,后一代,再后一代,看沧浪之水,川流不息,荡尽尘埃。